“黑红也是红”的新媒体流量,你敢要吗?
.
(本文首发于福布斯中国 Forbes China)
.
目前看到新媒体流量运营有两种打法:既有“唯结果论”的“野路子”,也有“科班出身”的“老实人”。两种打法各有利弊。
.
“野路子”:主要靠引爆内容带来自然流量增长,只看结果,甚至可能会在平台规则还不完善的地带“钻空子”。有一种说法叫“黑红也是红”(“你就说爆没爆吧”)。现在有很多教人做新媒体流量的,里面的确有大神,但也有割韭菜的,可以说是鱼龙混杂,一般人(尤其是目标受众,就是需要去学习如何搞流量的人)可能很难辨别;
.
“老实人”:严格遵守平台要求、公序良俗和传播理论,主要靠广告推广带来的付费流量转化。很多大公司(尤其是国际4A广告/公关公司等)帮客户运营社媒账号的时候多用,因为大公司会有很多规定限制,一些“唯结果论”的“野路子”打法,比如蹭争议性话题的热度等,内部可能都过不了,因为可能会引发公关危机。
.
“科班出身”的“老实人”:
.
很多大公司在运营自己或客户的社媒账号时,走的是安全第一的路线,比如稍微有点擦边和争议的风险性选题都不会碰。
.
这种打法比较安全,公司和客户都不会有什么风险。缺点自然就是内容相对比较平,起号和涨粉速度有限,以及涨粉可能更多需要依靠付费广告手段、以及更长时间的耕耘。
.
走“老实人”路线的话,其实媒介广告公司和媒体是开心的,因为可以赚到更多的客户用于涨粉和内容推广的广告预算;
.
而“野路子”的打法,如果靠引爆内容带来了“自然流量和增长”,媒介广告公司和媒体在这里面是赚不到太多钱的。
.
然而,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,广告主的预算已经花的越来越精明,越来越看重“品效合一”,付费引流的钱已经越来越难赚了。
.
“唯结果论”的“野路子”:
.
亲手操盘过账号的朋友可能会有体会,一些“野路子”打法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;而且在当下“推荐算法”当道的社交媒体平台里做内容,不知不觉的可能就走到了“野路子”里的一些路线上,比如“抄爆款”。
.
吭哧吭哧自己搞了半天自以为是干货的内容,不如直接抄一篇爆款来的流量的零头。
.
“抄爆款”这种行为,在公关行业可能会被当做“洗稿”;但在新媒体运营行业,这就是标配。翻开一本讲怎么做小红书的书,去抖音搜一个起号的教程,很多都会提到“选赛道”、“立人设”、“抄爆款”等。
.
抄的要有技巧,不能完全一致(会被平台判定为重复、抄袭甚至违规),也不能偏离的太多(不然就吃不到流量)。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看你会抄不会抄”。
.
内容为王,还是赛道和选题为王?
.
内容为王的思路,更适用于1.0时代的社交媒体,也就是以“关注”为主的信息分发模式;在当下推荐算法当道的2.0社交媒体时代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适用了,现在更多情况下是赛道和选题为王。
.
选好了赛道,做了爆款选题,内容质量60分也能爆;选错了赛道,做了冷门选题,内容质量100分也只能在小众圈层里有影响,流量和引爆嘛就更别想了。
.
很难说“野路子”和“老实人”哪个更好,因为本来两种打法就是各有利弊,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。可能比较平衡的做法就是“避免踩红线”的“野路子”,和“适当大胆点”的“老实人”。
.
内容推荐算法是一把双刃剑?
.
相信大家都有体会,很多短视频平台可能比你自己都更了解你,一刷就上头。
.
内容推荐算法(“猜你喜欢”)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。好处是科技让人们更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,提高信息获取效率;坏处是可能造成“信息茧房”(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),且很容易上瘾。
.
本质上之所以这么火,是和人类的上瘾机制(多巴胺分泌)有关。和上瘾机制有关的商业模式,还有盲盒、游戏抽卡等等,以及人类社会最古老的那个行业之一。
.
内容推荐算法,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自然是平台。因为把用户黏在平台上,就是实打实的流量和活跃度,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变现基础,无论是用广告、电商还是内容付费等等。
.
当然,每天刷几个小时短视频不代表不思进取,完全不用短视频平台也不代表积极向上。如何消耗自己的时间,是每个人的自由。
.
内容推荐算法改变了社交媒体,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行业的流量运营打法。
.
我们绝大部分个体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、一个微观个体。改变不了宏观变量,但可以改变微观变量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尽可能的熟悉规则,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运用规则,终身学习,顺势而为。
.
更多数字营销观察和创意案例赏析,欢迎关注:
引用地址: http://digimarketing.cn/?p=3260